存款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投资

集中供地制度要取消?专家:是优化(集中供地政策文件)

时间:2023-08-30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6 栏目名: 投资

“集中供地取消了,这是个好消息。”作为一家房企投拓部门的成员,沈禺(化名)松了一口气。 日前,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一份文件,在地产圈刷了屏。沈禺口中的“取消”,其实在官方的回复中,只是集中供地的优化调整而已。 此次,不仅取消了各座城市的供地次数限制,而且规定每次出让地块的清单,都要至少提前三个月公布。

“集中供地取消了,这是个好消息。”作为一家房企投拓部门的成员,沈禺(化名)松了一口气。

日前,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一份文件,在地产圈刷了屏。沈禺口中的“取消”,其实在官方的回复中,只是集中供地的优化调整而已。

此次,不仅取消了各座城市的供地次数限制,而且规定每次出让地块的清单,都要至少提前三个月公布。

回想起两年前,集中供地政策推出之后的第一轮土拍,沈禺加班加点,在短时间内对多宗地块做出研判,并与多家房企围猎地块,忙得不可开交。但最终,他却因高价拿错地块,让公司徒增债务和利润压力,为此他还丢了绩效奖。

“地市始终会回暖,政策调整之后,以后拿地有更多时间做准备,犯错的几率将会变小。”他说话间似乎多了几分底气。

总体来看,此次政策调整的内容,既有供地规模限制,又有信息公开要求等,这是顺应市场做出的优化,也有别于2021年集中供地政策推出前的松散。从这个角度看,集中供地确实并未“取消”。

近两年,在拿地热度高低起伏之间,集中供地政策已经历了多轮调整。

2021年下半年以来,各座城市放松对竞买资格要求、降低保证金缴纳比例、延长土地价款付款期限等,都在为促进土地市场回暖,提高土地成交率发力。如今的调整,也是此前措施的延续。

政策优化

在此次出台集中供地的优化政策之前,已有不少城市,自发退出“一年三批次”供地的序列。

全国楼市调控的模范生长沙,在去年9月,便发布公告直白称:今后不再按年度批次推介土地,更改为年度常态化持续更新推介。江西也曾公开发声,力争将南昌从“集中供地“城市名单中调出。

在原本划定的22座集中供地城市中,已有一些突破了拍地次数的限制。如北京、南京、苏州、无锡、杭州等城市推出5次供地,武汉等城市,甚至上架了6批次集中供地。

眼下提出取消限制拍地次数,正顺应了趋势,也是因城施策的一个延伸。

两年前,推出集中供地政策的初衷,是抑制土地价格,调控楼市过热。如今这一目的早已达到,楼市别说“过热”,回暖现象都不明显。土拍市场上,民企身影仍然稀疏,城投、国资房企托底,终调不起市场活跃度。

再说,托底主力城投公司,也有很大的债务压力。近来网传首例共有产权房暴雷,便映射出城投暴雷的紧急。此前已有出台政策限制城投拿地,因此,要重燃土拍市场热度,调整势在必行。

去年,各城市卖地收入,也大幅下滑,他们亦盼望着地市回温。

此次调整,主要有几点变化。其中,在土地供应节奏上,不再要求“全年不得超过3次”,而是在公开的拟出让时间段内“可以一次或多次发布出让公告”。

政策中明确,建立拟出让地块清单公布制度。每次公开详细清单对应的拟出让时间段原则上不少于3个月,给市场主体充足的时间预期限制。

信息公布也更加透明化。各地要将住宅用地近三年年平均交易量以及对应的住宅建筑面积,作为测算下一年度供地计划总量的参考。

凡是商品住房去化周期长、土地流拍率高、市场需求明显不足的城市,应当控制商品住房用地供应规模。

而已供应未竣工住宅用地面积超过近三年平均完成交易量5倍的城市,应当从严压缩计划规模直至暂停供地。

与此同时,新的土拍政策取消了“租赁住房用地占比不低于10%”的规定,仅提到大城市土地供应要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供地计划中应单列租赁住房用地。

可见政策调整的内容颇为丰富,既有供地规模限制,又有信息公开要求、租赁地块公示,虽然次数不再硬性规定,但也有别于2021年集中供地政策推出前的松散。

高开低走

2021年2月,住建部发文要求22个重点城市住宅用地出让实行“两集中”政策,即集中发布用地公告,集中组织出让活动,且一年内出让活动不得超过3次。

游戏规则刚发生改变之时,整个土拍市场风云四起,带着恐慌和焦虑情绪的各路开发商们,卯足了劲,生怕拿不到地进而影响全年的业绩指标。

在广州,一度出现了排队摇号买地的稀罕事。黄埔科学城宅地吸引320组企业(含房企马甲)围猎,光保证金就达到1300亿;为了这次摇号,甚至多家房企出动了30-70个马甲进场。

即使出让土地最少的无锡,也将房企“焦虑性拿地”演绎得淋漓尽致。16宗宅地吸引260次房企报名参拍,超80家房企参与,开拍后多幅地块遭遇房企大幅度加价,几分钟内直接触顶限价进入竞租赁住房阶段,且竞租赁住房面积较高。

然而,这场拿地盛宴并未持续太久。2021年第二批集中供地,22城土地出让金总额从10705亿元骤然滑落至6441亿元,综合溢价率也从14.7%跌至4%。

市场的转冷与房企陷入融资困难相关,也正是那个时候开始,行业进入下行周期。此后随着房企流动性压力骤增等多种情况出现,土地市场降温明显,底价成交、流拍频出。

2021年下半年以来,民营房企拿地身影渐隐,土拍市场上大多由国资、城投公司托底,活跃度大不如前。另外,不少房企还明确表示停止拿地,而继续拿地的房企则以审慎的态度,只看核心城市的优质地块,非必要也不拿地。

进入2022年后,这种消极的情绪仍在房地产市场蔓延,土地市场的数据也与之呈正相关。

机构数据显示,2022年22城集中供地共成交1.4亿平方米,较2021年下降45.8%,土地出让金达成1.8万亿元,较2021年全年下降31.9%;市场表现方面,底价成交占比逐渐走高,五批次集中土拍中,有超过九成的地块底价成交。

土拍市场热度降低,全年供地计划难以完成。从2022年22城集中供地来看,计划完成率不足六成。仅合肥、无锡、上海、厦门4城完成全年供地计划 。长三角地区平均完成率92%,长春、重庆完成率仅16% 。

另外,房企投资指标一般与销售回款挂钩,拿地投资预算会根据销售回款制定。在各地楼市持续探底的情况下,市场不明朗,投资自然也就搁浅。

作为市场一线主体,房企2022年的投资意愿也降至了低谷。机构数据显示,2022年百强房企拿地金额同比下降48.9%,拿地百强的门槛值为48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了50%。

今年1月,土地供应、成交量均继续走低,房企拿地节奏依然缓慢。从数据来看,百强房企拿地总额591亿元,同比下降29.4%。与以往一样,拿地企业主要以地方城投及本土民企为主。而对于2023年土地市场走势,业内人士预计并不乐观。

调整“松紧绳”

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开市场土地出让门槛的“松紧绳”,随着地产市场的冷暖起伏以及房企拿地热度的高低不断调整。

自2021年首次集中土拍火遍全网以来,土拍市场中不可避免地催生了诸多负面效应。诸如,核心地段仍被大鳄和本地巨头占据,多数中小房企只能充当“陪跑”、落空收场,这使得扩大土地供应,以平衡市场供需失衡造成的市场波动这一愿景很难达成;

另一边,“地价推高房价”等话题也在不断滋生。多城市地价刷新,房企拿地成本高昂,不少城市甚至出现了折扣收回、买房靠抢的局面。

2021年第二轮土拍随即“收紧”了拿地条件。而在第三批集中供地中,多城对土拍规则作出了一些调整与优化,放松对竞买资格、地块起拍价、土地款支付周期等要求,以期市场回温。

当时,无锡、苏州等城市均下调了保证金比例,而杭州、苏州等城市放宽了土地出让金的支付条件,允许开发商“分期付款”等。

2022年,集中供地的拍地规则得到进一步优化。在去年第一轮集中供地中,多地将保证金下调至起始总价的20%,溢价率则严控在15%以内,有些地区溢价率上限甚至下调至10%。而在2021年首轮集中供地中,许多地区这一数据为30%,有的甚至达到50%。

此外,付款周期有了适当的延长。比如重庆在付款进度方面,多要求1年内付清,较之前的3个月大幅延长,这给了房企资金腾挪的时间与空间。

以往竞配建、竞自持的竞拍模式也不再盛行。去年开始,各地普遍在限地价基础上,以摇号、抽签形式进行竞拍,还有城市采取预公告、推介会等方式提前摸底房企拿地意愿。该举措可以大幅降低项目建设及运营成本,为开发商减轻负担。

诸如,合肥取消了在达到中止价后“竞装配率”的竞价方式,统一采用“竞报高标准建设方案”,同时降低保障性住房配建比例、减少捆绑配建地块的数量;青岛和成都,取消了此前配建“人才住房”的要求,而武汉和厦门取消了配套“保障房建设”的要求。

第二批集中供地中,多城在地价方面也放松了“闸口”,如福州、合肥、南京、长沙、成都、深圳等城市提高了销售限价;北京、南京、天津、福州等城下调回炉地块起拍价,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房企的资金压力。

9月以来,集中供地模式在部分城市有所转变,多城不再严格执行此前要求的“一年内公告、拍地最多不超3次”的相关政策,而是开启了适度增加供地批次的模式。

长沙成为了第一个跳出“集中供地”的试点城市,宣布不再按年度批次推介土地,更改为年度常态化持续更新推介。

此后北京、无锡、苏州、徐州、南京等城市均在2022年完成了五批次的集中供地,徐州、武汉甚至上线了六批次集中供地。当然,这些急着推出五批次、六批次的城市,大部分都是往年热度比较高的城市。

多地陆续调整供地节奏,引来了不少猜测,“集中供地”或将逐步取消,回归常态化土拍的节奏。

眼下,自然资源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住宅用地供应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言明了要优化完善集中供地政策。而政策的核心要点是要精细化、透明化供地。

    推荐阅读
  • 今天油价调整最新消息1月30日:本周五晚油价面临上涨

    据报道,1月30日最新消息显示,本周五晚上的油价可能面临上涨。具体原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全球油价上涨、供需紧张等因素有关。此次调整将进一步加重消费者的经济负担,并可能对交通、物流等行业的成本产生影响。

  • 日本软银集团股价在四个交易日内暴跌13%

    日本软银集团股价在四个交易日内出现了13%的暴跌。这种下跌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例如市场担忧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紧张局势加剧或者其他公司内部的问题。投资者对于这种下跌可能感到担忧,因为软银集团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科技投资公司,涉及多个行业和领域,其股价的波动可能预示着整个市场的动向。投资者应该密切关注软银集团以及其他相关公司的动态,以便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 今天油价调整最新消息12月31日:节后迎来第一涨! 下一轮油价调整时间

    根据消息,下一轮油价调整时间尚未确定。通常情况下,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在调整前一天晚上公布新的油价调整方案。建议关注官方媒体和相关新闻渠道,以获取最新消息。

  • 资本市场加力支持关键领域 资本市场加力支持关键领域有哪些

    此外,还有农业、能源、交通、房地产等关键领域也是资本市场加力支持的重点。这些关键领域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增长和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资本市场的支持能够提供融资渠道,促进企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

  • 高效投资操作技巧,轻松获取优质收益

    坚守长期投资理念投资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过程,成功的投资者往往坚守长期投资理念。短期的市场波动并不代表一切,您需要对投资项目持有耐心和信心。当市场出现调整或波动时,不要过度反应,也不要盲目跟风。灵活性是成功投资者的一项重要素质。然而,请记住,投资存在风险,谨慎决策始终是投资者应该具备的品质。

  • 代驾称不会停车趁车主倒车碰瓷 代驾称不会停车趁车主倒车碰瓷怎么办

    有条不紊地处理问题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警方可以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处理。这些文件将成为您后续处理此问题时的有力支持。最重要的是,确保您的安全和保护自己的权益。如果有需要,及时寻求帮助,并与相关的法律权威机构联系。

  • 特斯拉下一代电机不用稀土?专家回应:是有技术路径的

    据报道,特斯拉正在研发一种新的电机技术,以降低对稀土金属的依赖。稀土金属主要用于增强电机的磁性能,提高输出功率。该材料可能是由稀土金属的替代品或其他高性能磁性材料组成。专家还指出,特斯拉的这一举措对于稀土金属市场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他们认为,特斯拉要开发出替代稀土金属的高性能磁性材料并不容易,并且可能存在一些技术难题需要克服。只有时间能够证明特斯拉能否实现这一目标。

  • 央行2月22日开展30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尊敬的用户,央行是指国家的中央银行,这条新闻意味着中国央行将在2月22日进行一项规模为3000亿元,期限为7天的逆回购操作。逆回购是央行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国债等债券,以增加市场上的流动性,这是央行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操作的目的是调节市场流动性,维持市场稳定。

  • 投资的新技术,带你领略投资的前沿领域

    从机器学习到自动驾驶,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投资领域的热门方向。从卫星通讯到太空旅游,空间产业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无论是区块链、人工智能,还是生物科技、清洁能源,都是投资的前沿领域。当然,投资并非易事,需要投资者时刻保持警惕,洞察市场趋势,才能在这些新技术的浪潮中紧跟时代的步伐,获得丰厚的回报。

  • 今天油价调整最新消息3月14日:油价将进入搁浅区间

    根据最新消息,据国内部分媒体报道,中国国内油价即将进行调整,预计将进入搁浅区间。具体的调整幅度尚不清楚,但预计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会公布。这意味着油价将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内,并不会出现大幅波动。这对消费者来说可以带来一定的好处,因为较为稳定的油价意味着燃油成本不会有太大变动。然而,同时也意味着石油行业的盈利空间将受到一定的影响。